《中药大辞典》:黄羊肉
拼音注音
Huánɡ Yánɡ Ròu
出处
《饮膳正要》
来源
为牛科动物黄羊的肉。
生境分布
栖于草原和半荒漠地区。好群栖,常敷十成群,有随季节而迁移的现象。奔跑迅速。分布内蒙古、甘肃、吉林、河北等地。
原形态
黄羊(《饮膳正要》),又名:羳羊(《尔雅》),茧耳羊(《纲目》),蒙古瞪羚、蒙古原羚。
体形纤瘦,大小中等。体长1.1~1.3米,尾长8~10厘米;体重30公斤左右。四肢细,蹄窄。有眶下腺和腕腺,鼠蹊腺发达。雄兽有角,角短而直,先平行,然后略向后弯并逐渐分开,角上有等距的椭圆形环脊,角尖端平滑,无纹节。夏毛浅棕黄色,四肢内侧白色。尾棕色,比背部深。冬毛较淡,略带浅红棕色,且有白色长毛伸出。臀部具显着白斑。腰部毛色呈灰白,略带粉红色调。
性味
《饮膳正要》:"味甘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饮膳正要》:"补中益气,治劳伤,虚寒。"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黄羊肉
拼音注音
Huánɡ Yánɡ Ròu
英文名
Mongolian gazelle
出处
出自《饮膳正要》。
1.《饮膳正要》:黄羊,种类数等,成群至于干数。白黄羊生于野草内;黑尾黄羊生于沙漠中,能走善卧,行走不成群,其脑不可食。髓骨可食,能补益人,煮汤无味。
2.《纲目》:黄羊,出关西及桂林诸处。有四种,状与羊同,但低小细肋,腹下带黄色,角似羊,喜卧沙地,生沙漠,能走善卧。独居而尾黑者,名黑尾黄羊;生野草内,成群至数十者,名曰黄羊;生临洮诸处,甚大而尾似獐鹿者,名洮羊,其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牛科动物黄羊的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草原丘陵和半荒地带。具集群性,奔跑甚速。以禾本科植物及豆科牧草为主食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。
原形态
黄羊,中等大小偶蹄动物。成兽体长超过1.1m,体重可达30kg左右。鼻面较宽, 耳较短,颈细长,颊无面纹。雄羊角一对,角短较直。除角尖外,均有明显的环棱,角尖向内弯。角因个体差异而有变化。雌羊无角,但相当于角的部位有明显突起。四肢较细,后肢略长于前肥。臀部有白斑。尾短,长仅8-10cm。其冬毛厚而色浅,全身为浅红棕色,杂有白色长毛伸出;腹毛白色,臀部白斑极为显着。夏毛浅棕黄色,吻鼻部略带棕色,尾亦棕色。
归经
肺;肾经
性味
味甘;性温
功能主治
补中益气。主脾胃虚寒;虚劳赢瘦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。
各家论述
《饮膳正要》:补中益气,治劳伤,虚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评论(0)